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南海问题研究(14)

  • 历史性权利与大陆架关系初论——兼议中国在南海大陆架上的历史性权利

    李永;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实践,在国际法上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历史性权利规则。大陆架上的历史性权利是历史性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国能否在大陆架上享有历史性权利,需要从包括国际习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条约在内的整个国际法渊源中进行判定,确立大陆架制度的"专属性固有权利原则"并不当然地就能排斥和否定大陆架上的历史性权利。依据国际法及其相关国家实践,大陆架上完全可以融存历史性权利。经国家管理或授权的我国渔民依靠南海《更路簿》导引,长期、持续地在南海大陆架上捕捉马蹄螺、砗磲等定居种生物的行为,是我国在南海大陆架上切实享有历史性权利的权利基础。

    2017年04期 v.35;No.15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论南海争议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合作保护”机制的构建

    石春雷;

    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必经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因各种非法打捞或海上建设活动的影响,南海水下文化遗产正遭受严重破坏。南海特别是存在多国主张重叠的争议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难以通过一国单独行动获得有效保护。中国与东盟国家构建南海争议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合作保护"机制既具备基础条件,也符合国际趋势,是一种可行的保护路径。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构建"合作保护"新机制:签署《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合作保护协定》;开展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专项普查;建立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上报制度;推动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及博物馆建设。

    2017年04期 v.35;No.15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南海无人潜航器事件的国际法评析

    郭中元;邹立刚;

    外国无人潜航器在中国南海九段线进行军事侦测的行为违反国际法关于平时军事活动的一系列规范,具有非法性。中国采取"识别查证"等行为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和国家实践依据,适当且适度,有利于航行安全并不影响航行自由。外国无人潜航器的侦测行为对我国国防安全影响很大,我国应采取综合应对举措。

    2017年04期 v.35;No.15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9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辑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路径研究

    刘富胜;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现实需求的反映,也是人们面向未来的渴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指导论、意识形态安全论和意识形态自信论。这些理论成果作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升华,具有鲜明的整体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特征。当前,意识形态的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这既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话语权、增强包容性、捍卫网络阵地等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2017年04期 v.35;No.157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研究述评

    钟路;

    国内外学界对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状态。西方学者从文本学、比较学等多个角度较早地对马克思的家庭思想展开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风貌。国内学术界主要从侧面研究马克思的家庭思想,通过将其与不同学科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态势。这两种研究风貌既能折射出西方马克思学与中国马克思学的差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程度,展现不同环境下学术性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理解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7年04期 v.35;No.15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20)

  • “大同”“小康”在近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

    吴默闻;丁俊萍;

    "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小康"则是比较贴近现实的社会政治理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同时也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小康"概念,并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使之成为阐述其奋斗目标的中国话语,并因此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进而成为激励和引导人们团结奋斗的旗帜。

    2017年04期 v.35;No.157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行为金融视域下承销业务与分析师荐股评级研究——来自分析师异质效应的经验证据

    许汝俊;袁天荣;

    新兴资本市场问题一直是我国学界研究的重点,随着分析师职业队伍扩大及行为金融分析师的逐步产生,分析师行为研究成为热点。通过对2007—2016年10年数据分析师异质特征下承销业务与荐股评级进行研究发现:(1)承销业务利益带来的分析师高评级倾向更多来源于承销分析师本身而不是承销股票;(2)男性、高学历及低跟进量分析师具有更为明显的高评级倾向,且在承销关系中前两者起促进作用而高跟进量反而促进了承销关系对评级的影响;(3)IPO融资较再融资方式承销具有更明显的分析师高评级效应。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新兴资本市场分析师理论研究、投资者决策及分析师行为监管提供一定借鉴与方向。

    2017年04期 v.35;No.15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国防支出、经济增长与收入差异研究

    孙健慧;罗欣伟;

    综合考虑当期国防支出和前期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索洛增长理论,引入国防支出的一阶滞后,重点研究国防支出及其一阶滞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以此为框架,以1988—2014年G20为样本,为解决收入差异造成的异质性问题,利用两步法系统GMM分别对全部G20及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进行面板估计,从而得到比之前研究更全面、更稳健的估计量。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国防支出对其经济增长有短期和长期的显著的消极影响,而低收入国家短期内有消极影响,长期中又有积极作用,但两种情形下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基于此,为了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高收入国家可适当削减军费开支,而低收入国家应适度提高国防经费。

    2017年04期 v.35;No.157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我国城市工业园区土地再开发问题研究——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

    李艳荣;刘金灿;

    针对我国城市工业园区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问题,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探析了不同情形下园区管委会和用地低效企业的演化稳定策略,并结合研究结论,分别从园区管委会反哺用地低效企业、诱导机制与逼迫机制相结合、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了推动园区用地低效企业主动开展土地的再开发工作,政府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调动企业产权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开园区土地二级市场,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诱导和逼迫低效企业开展土地再开发,提高我国城市工业园区土地再开发的效率。

    2017年04期 v.35;No.157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文学

  • 晚清的终结与现代中国的开端——从影视剧“晚清故事”的流变看历史意识形态的演变

    卢燕娟;

    晚清如何终结与现代中国如何开端,是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同时代影视剧讲述的晚清故事作为讨论对象,分析其背后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考察启蒙文化、人民文艺、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思潮在一个世纪历史中的博弈与流变。

    2017年04期 v.35;No.157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自然主义概念进入中国的文化逻辑

    石晓岩;

    五四时期"自然主义"的译介隐藏着深刻的文化逻辑,其中包含追求"现代性"的焦虑,也有对西方"现代性"的抵抗。自然主义是来自西方文学理论的典范,也是中国文学借以返观自身并建构自我主体性的中介。文学革命以输入西学颠覆传统为开端,但推进过程中包含着五四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自主性思考。

    2017年04期 v.35;No.157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约翰·福尔斯的《收藏家》与英国的“两种文化”之争

    刘亚;

    在分别以斯诺和利维斯为代表的英国"两种文化"论争中,福尔斯反对斯诺偏袒科技的功利观点,支持利维斯的人文立场。他在小说《收藏家》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同价值取舍隐喻英国由来已久的科学与人文之争:一方面以无节制地追求物化消费满足的"收藏家"克雷戈形象,嘲讽斯诺笔下的"新人",对科技话语日渐扩张的趋势进行人文批判;与此同时,又借被收藏、被囚禁的米兰达始终秉持的"艺术生活"理念,对英国上层知识分子的贵族化、精英化生活姿态背后的阶级偏见和文化优越感进行道德反思。《收藏家》隐含的"两种文化"之争不仅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还指涉英国现实政治语境中的社会分层问题和不同阶层身份认同诉求的复杂性。

    2017年04期 v.35;No.157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哲学

  • 命运与礼法——从意志向正义的转变

    郝春鹏;

    命运之于诸神,类似于法之于人。世间秩序的确立依靠习俗和法律。没有习俗和法律的世界将是一个自然的混沌甚至战争的世界。法是秩序与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使得自然人具备了共同生活的政治属性,从多方面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和平。在去神化的今天,法律成为一种契约,维持它的基础不再是神,而是惩罚或强力。在众神消失的世界,君主成为主神,众人成了诸神,而命运则以礼法的面相出现。

    2017年04期 v.35;No.157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不同内涵

    毛红玉;

    分析哲学对"意向性"的界定比较明确,就是指向性。但现象学家们对"意向性"的内涵却有多种解释,这造成了比较的困难。布伦塔诺把"意向性"解释为心理的内含性,意向对象成了心理的内存在,实际上造成了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双重麻烦。胡塞尔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把"意向性"解释为意识的构造性,又重新把意识的存在变得不可理解。现象学的真正独特之处,其实是对"意向性"中相关性的发现。

    2017年04期 v.35;No.15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道德体验思想的传统维度探析

    许真;

    体验思想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但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很早就形成了以体验为核心的道德观与德育论。在推广运用体验的理论和思想时,发掘道德体验的传统思想渊源,不仅是探索提升我国道德建设和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体验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德之源、德行之路、德育之法三个维度上。

    2017年04期 v.35;No.157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古典诗学研究专辑

  • 论杜甫山水诗的创新特点

    季小乔;

    当前人们对杜甫的山水诗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其创新特点却关注不够。杜甫山水诗在语言形式、意境塑造和精神追求三个层面实现了对六朝和初唐山水诗的升华。他继承大谢模山范水的笔法,却又谨于安排书写顺序,他渊源小谢的浑融意境,却不流于句子的兴象,而追求全诗的意境融彻。最后,杜甫山水诗的伦理性是其得以自立于盛唐山水诗歌创作的重要方面。这些都源自杜甫宏博的才华和老成的心态以及他的仁者用心。

    2017年04期 v.35;No.157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方回之前的陈与义“江西诗派化”进程——从胡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的语典诠释谈起

    朱新亮;

    学界一般认为,方回"一祖三宗"说的提出是陈与义与江西诗派关联挂钩的开始。其实,方回的观点渊源有自来。若接着方回对江西诗派的定义、逻辑反溯诗史,可发现胡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已是陈与义"江西诗派化"之肇始。胡注陈诗是陈与义诗歌流传史上最重要的注本,然其语典诠释颇多漏注、误注,且满纸引用杜甫诗歌作为陈诗语典出处,胡注本以其偏颇的注释遮蔽了陈与义原初多元的诗歌宗尚。后代对陈与义诗的接受正在胡注出现后发生转向,主流观点从认为其学韦柳一派转为认定其主要学杜甫。在某种程度上,胡注本推动了南宋陈与义的"江西诗派化"进程。

    2017年04期 v.35;No.157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魏红梅;

    明末清初的板荡风云,对诸城十老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他们用诗歌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境遇,诉说着人生的失意和生活的艰辛,融入了自我对明末清初时代变迁的切身体验,间或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注。从其诗歌作品来看,不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诗风的形成,都明显受到各自人生境遇的影响和制约。

    2017年04期 v.35;No.157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论诗歌创作在明清时代衰落的原因——从人类情感变迁的角度考察

    刘伟安;

    明清时代是古典诗歌创作的衰落期。关于明清诗歌创作衰落的原因,学界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给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许每种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个常常被人忽视实则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情感体验的变迁。明清时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走向衰败没落的趋势已无法改变,受此影响,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也变得日趋因袭化、平庸化、世俗化了。诗人们乃是对时代情绪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整个中华民族情感体验变迁的大趋势是一致的,而这不但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典诗歌创作在明清时代走向衰落的最深层原因之一。

    2017年04期 v.35;No.157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征稿启事

    <正>1.本刊欢迎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本刊原则上不发表各类工作研究;不发表综述类、鉴赏类、书评类文章。2。本刊已经推出的常设专栏有"启示与理性"(主持人:张志扬)、"南海问题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踢稿。

    2017年04期 v.35;No.157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