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本期特稿

  • 道教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道、理、学、术”四位一体论

    盖建民;

    道教与医学的关系是近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道教医学作为宗教医学范畴,乃是道门人士围绕其“生道合一”教义思想,超越生死与寿老限阈,与中华医学各种流派之间彼此交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带有鲜明道教色彩。道教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求生命健康与寿老,探讨道家道教典籍中蕴含的生命之道、预防救疗之医道,挖掘历代道医在济世度人宗教医疗实践中创造与发明的各种医疗手段技术的运用,是“道、理、学、术”四位一体的自主知识体系,有其现代价值;汲取提炼道教医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元素,为全球卫生治理给出“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025年05期 v.43;No.206 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原创性概念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清洁美丽世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建设、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生态文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核心概念或词组短语,构成了一个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涵盖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范畴话语体系。对于这些基础性概念的具体意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我们作更细致深入的阐释辨析。

    2025年05期 v.43;No.206 7-1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5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启示与理性

  • 道德与伪善

    程志敏;关娜;

    道德是人的本质,但容易流于“伪善”,因为任何价值都会异化,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故道家主张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黑格尔、梁启超和严复等中外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道德”的优劣。道德为富贵功名所污染,亦为“天理人欲之辨”所禁锢,走向了道德主义,转天下之人为欺伪者,从“卫道士”变成了“伪道士”,以理杀人。道德如“文”,可以整齐世道人心,却也有着自身的局限,变成文弱和伪善的帮凶,促进权利发展的同时也在制约着权利的实现。但亦不能因伪善而否认“善”或“道德”的力量,毕竟柔弱处下者最为坚强,尤其在“缺德”的“大争之世”,更需要道德来扫除功利之弊,所以王国维相信东方道德政治将大行于天下。

    2025年05期 v.43;No.206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变奏与复调: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封建论

    徐健;潘政磊;

    明清之际,江南士人针对集权君主制展开较为全面的反思,并提出一种援引三代古制但又富有创见的封建论主张。江南士人先是肯定私观念,随后将其表达为地方的共同利益,并形成一种维护地方利益的地方意识。在地方意识的催动下,他们设想出“内封建”的地方自治模式,这一设想最终又发展成众治天下的限制君权方案。在此过程中,江南士人意在求索天下为公的道德秩序和统一安定的政治秩序。对于江南士人而言,私观念虽然是重塑政治体的思想起点,但却不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支点,进而所要达成的是地方与天下共同体的交织融合,这就开启了一种有限度的启蒙。

    2025年05期 v.43;No.206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论僧肇对玄学成圣观差异性问题的解释

    王宏伟;

    玄学家认为成圣主体间存在差异,成圣并非人人皆可。僧肇站在般若学立场提出人人皆可成圣,诠释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基于缘起观重新解释有、无概念;第二,通过强调空来否定本体展现出的有、无两种形式。僧肇的解释一方面弱化了汉代性三品说引发的成圣主体先天差异问题;另一方面对九品中正制产生冲击,表明出身贫穷的僧人也有可能接近权力中心。可以说僧人群体的思想变化与制度生活之间相互契合,共同成为观念变化的内在推力。

    2025年05期 v.43;No.20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数字资本主义下我国精神生产安全的风险及应对

    陈红;邱灵;

    当前资本主义进入了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资本主义借精神生产数字化重塑之机,加速对他国进行文化输出和精神驯化。其实质是以知识垄断、平台垄断和话语权垄断干涉他国精神生产主权,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消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解构社会精神价值,以资本逻辑异化精神生产的超越性,这给我国的精神生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构筑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安全,既需要通过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精神生产力,也需要提高精神创造力和引领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5年05期 v.43;No.206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冼夫人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

    李现红;

    冼夫人文化由冼夫人首创,冯冼后人继承弘扬。这是一种勇武忠壮、爱国爱民、民族团结、和平进取,在岭南和东南亚有广泛文化认同且活态传承至今的文化。弘扬冼夫人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内容,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有利于厚植海南自贸港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2025年05期 v.43;No.206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视听微叙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视角

    张慧双;

    视听微叙事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视角。智能媒介对“人的延伸”催生了视听微叙事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间的内在生长点,在主体域、技术源与心理场的三维构境中,视听微叙事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产生了突出效能。同时,“去中心化”“热度加权”“舒适圈层”又使建构过程面临诸多内在梗阻。为此,要明确“价值引领”与“制度规约”双管齐下、“技以载道”与“文以载趣”有机融合、“积极入圈”与“破壁出圈”协同并行的实践指向,以破解视听微叙事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困境与挑战。

    2025年05期 v.43;No.206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延安时期毛泽东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

    王善;李佳诚;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革命的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是毛泽东哲学思想走向成熟和应对国民党反动话语挑战的应有之义。这一时期毛泽东通过引导报刊出版方向、广泛开展演讲报告、组织建立马列学校、推动组建学术团体等重要活动,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主体、内容、载体、对象等不同环节进行了系统构建,呈现出了以系统性为构建基点、以实践性为构建方向、以人民性为构建核心、以民族性为构建旨归的显著特征。延安时期毛泽东构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政治觉悟和斗争意识,实现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2025年05期 v.43;No.206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1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1949年前后党将理论武装同历史学习相结合的经验与启示

    沈珊珊;周良书;

    将党的理论武装同开展历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开展的党内学习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阶段,为了成功应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形势与新任务所带来的诸多风险和挑战,中共中央号召全党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由此提出历史学习的任务。总结这一阶段党将理论武装同开展历史学习相结合的重要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在历史叙述中凸显理论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二,通过历史的叙述方式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理论提供具体的场景;第三,通过有序组织历史学习为全党正确运用理论提供科学方法和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下有效开展主题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5期 v.43;No.206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

  • 中国碳市场与新能源股票市场的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基于尾部相依性和非对称性视角的分析

    郭娜;王珮瑶;刘精山;陈东晖;

    随着碳交易市场金融化程度的加深,碳市场和新能源行业股市间的关联也日益频繁,研究两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对于我国防范碳价和新能源股价的剧烈波动、维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新能源股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QVAR-DY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代表性碳市场和新能源股价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其尾部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静态溢出分析中,极端冲击下的尾部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强于正常状态,极端冲击下湖北碳市场、水电行业和储能行业对其他市场的溢出最为强烈;第二,在动态溢出分析中,极端状态与正常状态总溢出走势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与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极端经济金融事件密切相关;第三,各细分新能源行业股市对碳市场的风险溢出存在非对称性,光伏产业和汽车产业在极端状态下的溢出水平最高,而核电产业和电池产业在极端状态下的风险溢出水平最低。研究结论可为我国防范化解碳市场和新能源股票市场间的风险传染,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3;No.206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制造商资金约束下全成员风险厌恶零售商双渠道供应链定价与融资决策研究

    赵达;龚俊强;

    后疫情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采取双渠道模式,中小企业在进行双渠道运营时面临更多的发展困境与决策风险,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复苏也使得企业愈发资金紧张,双渠道市场环境和资金约束等挑战促使这些企业更趋向于风险厌恶。因此,探究资金约束条件下考虑全成员风险厌恶的定价以及融资决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其中零售商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销售产品,制造商存在资金约束且双方均风险厌恶,采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旨在研究零售商双渠道下供应链的最优价格决策以及最优融资决策。研究表明:在零售商双渠道下,内部融资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缓解牛鞭效应,对消费者友好。此外,供应链成员的风险厌恶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随着零售商的风险厌恶水平提高,制造商更倾向于外部融资,而零售商更倾向于内部融资,二者在融资方式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收益共享契约能够有效解决分歧,提高供应链各成员的效用。

    2025年05期 v.43;No.206 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服务型制造企业客户网络嵌入影响其服务创新的机制研究

    齐晓梅;王一迪;楼润平;

    在制造业服务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与客户实现价值共创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试图探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客户网络嵌入如何影响其服务创新。在此过程中,本研究引入了战略柔性和资源拥塞两个变量,探讨了战略柔性的中介效应和资源拥塞的调节效应。基于研究问题,使用SPSS25.0对307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客户网络嵌入(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对服务创新(交互式和支持式)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其中,相比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对交互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强烈;相比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对支持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强烈。(2)战略柔性在客户网络嵌入与服务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资源拥塞负向调节战略柔性在客户网络嵌入与服务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制造业服务创新领域的应用发展,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软实力作出贡献。

    2025年05期 v.43;No.206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研究

    李裕鸿;庞勤勤;闵小军;

    基于30个省份的数字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区域异质性检验,深入探究了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水平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普及率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调节作用,它不仅为数字贸易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市场空间,还推动了数字贸易的创新和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由于西中东三个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边际效应由强变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标达到一定水平后,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会降低。

    2025年05期 v.43;No.206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2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算法异化视域下的神经权利伦理困境与治理

    张旺;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颠覆性技术,衍生出“意念控制”“隐私泄露”“责任失位”等一系列人机交互现实问题。问题的破解需要从脑机接口技术算法链路中神经权利的异化逻辑出发,聚焦精神隐私权、自由意志权、个人认同权等人格权利,围绕算法的责任指向、价值偏差以及技术转向等意向表征进行分析,审视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权利争夺”伦理困境,建构责任“内核”驱动下的伦理治理路径,进而防止技术的失灵失控与野蛮发展。

    2025年05期 v.43;No.206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法学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其规制

    尹玉涵;李剑;

    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处理海量数据来训练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人机互动对话服务,并通过嵌入各类应用实现服务交互,这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个人信息的越权处理、深度学习算法的失控以及敏感信息的泄露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性,以及服务提供者对规则的变通利用,给既有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带来诸多挑战。对此,有必要充分利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风险防范面向,发展“基于风险”的动态规制机制。这需要通过对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重新解释分配风险,并通过结合风险层次对个人信息处理者义务与法律责任进行细化设计。

    2025年05期 v.43;No.206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3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国际法视角下医院船的受保护权问题

    黄瑶;朱宇迪;

    医院船在国际法上的受保护权利源于其履行的人道主义职责,这种保护包括对医院船本身、船员,以及船上的伤病者和遇船难者的法律保护。但如果医院船的活动超出人道主义职责的范围,其受保护权将会受到限制或被剥夺。进入21世纪,医院船的活动环境日益恶化,面临全球海洋安全形势严峻和医疗单位受保护权利被忽视等重大挑战,以《日内瓦第二公约》为核心的医院船法律保护体系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目前实践中医院船受保护权面临的难题主要体现在武器配备、加密通讯以及外观识别三个方面。为了切实保障新形势下医院船的受保护权,可借鉴和参考某些国家实践并对有关国际法规则作出与时俱进的解释。

    2025年05期 v.43;No.206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构建尊重治理模式的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

    王慧群;

    我国尚未明确《反垄断法》第25条经营者集中制度中“控制”的概念,且反垄断法与其他部门法中控制制度的异同尚未被厘清。原理上,市场主体间广泛关联和控制的基本事实是控制理论普遍适用于各部门法的前提;制度构建上,由于经营者集中领域的控制具有事前审查和与竞争效果相联系的特点,该控制的认定建立在可能性预判的基础之上。相应的,经营者集中的控制涵射范围比事后追责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更广泛。在《反垄断法》上,经营者通过股权、资产和合同获取控制的三种模式对应着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所阐述的不同治理结构。通过分析不同情况下治理模式的权力结构,控制的认定问题将得到进一步厘清。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股权收购的控制认定需探寻特定表决权对公司章程、股东会、董事会或其他途径的影响;就委托经营合同等长期合同而言,控制的认定需要综合考量合同期限、概括性授权范畴以及被授权人与授权人收益和债务安排等因素。

    2025年05期 v.43;No.206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新闻与传播

  • 人工智能时代的红色文化精准传播:机遇、模式与策略

    张珊;周琪;

    实现红色文化精准传播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题中之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实现红色文化从单向传播走向泛在传播、从有限传播走向海量传播、从饱和传播走向分众传播、从离身传播走向具身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基于用户标签识别、主体深度互动、知识自我生产、系统整合推荐等四种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应用也带来了新挑战,包括技术自主诱发传播主导权失控风险、茧房效应诱发传播内容低质化风险、数字鸿沟诱发传播对象分立化风险、信息泛滥诱发传播影响力削弱风险等,为此需要以主流价值引领精准传播方向、以媒体融合丰富精准传播媒介、以现代治理明确精准传播边界、以优势资源创新精准传播内容等,提升红色文化精准传播的质量。

    2025年05期 v.43;No.206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4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类型运用及当代启示

    范晓慧;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广泛提升、深入人心的重要历史阶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依靠共产国际和南洋华侨的组织传播、西方进步记者作家和国内外进步知识分子的人际传播、英文报刊和广播电台的大众传播等三种传播类型,不仅在国内外树立起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突出、维护和平正义、坚持团结抗日、善于发动群众等立体化形象,而且也为改善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国际社会援助提供了重要支撑。探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主要类型,对于当下改进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工作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具体包括坚持“内外统一”的宣传工作方针、坚持“求同存异”的统战工作思路、坚持“新旧融合”的发展战略等,以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为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提供重要保障。

    2025年05期 v.43;No.206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3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

    刘琛;郑立波;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将新闻宣传作为率先开展的重点工作方向。这源自新闻宣传工作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使得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成立伊始及时组织群众力量,争取舆论的支持并顺利开展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积极参与到同时期的新闻事业研究与建设之中,结合中国国情与革命形势,形成了一套坚守党性原则、追求真实客观、面向广大群众、富于战斗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走向,使得中国共产党新闻史成为中共党史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2025年05期 v.43;No.206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学

  • 论明清方志的文学文体观

    王德明;吴彬彬;

    明清方志的艺文志中选录了大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的编排顺序、作品数量等方面,可以看出,明清方志艺文志的编纂高度重视本朝及前朝皇帝的文章,将其视为特殊的文体。同时,对劄子、奏、疏、状、议、碑记、志、纪、传也极为重视,而诗、赋、词等则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文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明清方志的编纂宗旨以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为核心,以求实为审美追求。明清方志的这种文学文体观,使文学在方志这一特定的语境内,回到了文史合一、文以载道的道路上,与纯文学的选本迥然不同,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2025年05期 v.43;No.206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通俗转向、传统文化认同与抗战时期老舍的博弈策略

    陈红旗;

    为了充分实现为抗战服务的宣传效力,老舍选择了他自认为最正确的博弈策略:倡行抗战通俗文艺,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意识,以便激发民众的抗日行动力。老舍的选择映射了中日两国的战争博弈、文化博弈和宣传博弈,凸显了他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发生利益博弈时的取舍之道,呈现了他领导“文协”与日寇争夺文艺阵地时的动态博弈,展现了他与进步思想文艺界不同意见者之间的静态博弈,也展现了其不同的创作理路、艺术技巧、价值取向、审美趣味、身份认同之间的自我博弈。在抗战通俗文艺创作实践过程中,老舍充满了犹疑、困惑、苦闷、痛苦乃至虚无感。博弈论有助于我们基于同理心感知老舍的选择困境及其强调某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背后的政治诉求,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在《骆驼祥子》出版之后至《四世同堂》创作之前两次“方向转换”的根由,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自我认同、运思理路和属意于希望的生命哲学。

    2025年05期 v.43;No.206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从文本到事件:作为事件的中国史诗研究

    闫哲;

    事件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方法,意味着全新视域的生成与研究范式的革新,其与当代史诗研究的结合,能够补充传统研究方法理论资源的不足,同时推进“事件史诗学”的范式更新。在对我国三大史诗从文本到事件、从现象到本体、从绝对到不可能的事件性考察进程中,揭示了史诗作为事件这一独特视域的阐释价值和发展潜力。事件哲学的自足性、动态性、生产性以及独异性内涵,皆与我国的史诗研究发生了深度的关系建构,使得事件视域下史诗生成性、建构性以及独异性的开掘成为可能。

    2025年05期 v.43;No.206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笔记文体的选择与作家精神旨趣

    王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周作人、孙犁、汪曾祺、贾平凹、莫言等一批颇为重要的作家,都有选择笔记文体进行写作。从作家的阅读趣味入手,可以发现笔记文体是如何在作家创作过程中生成的。相较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大文类而言,笔记这种具有边缘特质的文体,适宜于作家的边缘身份;通过讲求个性、侧重言志的笔记写作,未尝不可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文体与人的关系看,笔记写作与作家主体之间存在着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这关乎作家主体的人格气质和精神风貌,进而演变成一种必要的生活内容,甚至成为他们确证自我生命的重要方式。

    2025年05期 v.43;No.206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1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征稿启事

    <正>1.本刊欢迎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原则上不发表各类工作研究,也不发表综述类、鉴赏类、书评类文章。2.本刊常设栏目有“启示与理性”“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研究”“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南海问题研究”“海南文史研究”等,主要发表文、史、哲、经、管、法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赐稿。

    2025年05期 v.43;No.206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