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娜;王珮瑶;刘精山;陈东晖;
随着碳交易市场金融化程度的加深,碳市场和新能源行业股市间的关联也日益频繁,研究两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对于我国防范碳价和新能源股价的剧烈波动、维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新能源股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QVAR-DY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代表性碳市场和新能源股价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其尾部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静态溢出分析中,极端冲击下的尾部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强于正常状态,极端冲击下湖北碳市场、水电行业和储能行业对其他市场的溢出最为强烈;第二,在动态溢出分析中,极端状态与正常状态总溢出走势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与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极端经济金融事件密切相关;第三,各细分新能源行业股市对碳市场的风险溢出存在非对称性,光伏产业和汽车产业在极端状态下的溢出水平最高,而核电产业和电池产业在极端状态下的风险溢出水平最低。研究结论可为我国防范化解碳市场和新能源股票市场间的风险传染,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3;No.206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赵达;龚俊强;
后疫情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采取双渠道模式,中小企业在进行双渠道运营时面临更多的发展困境与决策风险,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复苏也使得企业愈发资金紧张,双渠道市场环境和资金约束等挑战促使这些企业更趋向于风险厌恶。因此,探究资金约束条件下考虑全成员风险厌恶的定价以及融资决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其中零售商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销售产品,制造商存在资金约束且双方均风险厌恶,采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旨在研究零售商双渠道下供应链的最优价格决策以及最优融资决策。研究表明:在零售商双渠道下,内部融资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缓解牛鞭效应,对消费者友好。此外,供应链成员的风险厌恶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随着零售商的风险厌恶水平提高,制造商更倾向于外部融资,而零售商更倾向于内部融资,二者在融资方式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收益共享契约能够有效解决分歧,提高供应链各成员的效用。
2025年05期 v.43;No.206 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齐晓梅;王一迪;楼润平;
在制造业服务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与客户实现价值共创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试图探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客户网络嵌入如何影响其服务创新。在此过程中,本研究引入了战略柔性和资源拥塞两个变量,探讨了战略柔性的中介效应和资源拥塞的调节效应。基于研究问题,使用SPSS25.0对307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客户网络嵌入(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对服务创新(交互式和支持式)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其中,相比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对交互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强烈;相比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对支持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强烈。(2)战略柔性在客户网络嵌入与服务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资源拥塞负向调节战略柔性在客户网络嵌入与服务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制造业服务创新领域的应用发展,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软实力作出贡献。
2025年05期 v.43;No.206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裕鸿;庞勤勤;闵小军;
基于30个省份的数字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区域异质性检验,深入探究了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水平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普及率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调节作用,它不仅为数字贸易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市场空间,还推动了数字贸易的创新和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由于西中东三个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边际效应由强变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标达到一定水平后,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会降低。
2025年05期 v.43;No.206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2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张旺;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颠覆性技术,衍生出“意念控制”“隐私泄露”“责任失位”等一系列人机交互现实问题。问题的破解需要从脑机接口技术算法链路中神经权利的异化逻辑出发,聚焦精神隐私权、自由意志权、个人认同权等人格权利,围绕算法的责任指向、价值偏差以及技术转向等意向表征进行分析,审视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权利争夺”伦理困境,建构责任“内核”驱动下的伦理治理路径,进而防止技术的失灵失控与野蛮发展。
2025年05期 v.43;No.206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