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南海问题研究(21)

  • 美国南海航行自由行动的国际法和国际政治视角剖析

    郭中元;邹立刚;

    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是以国际法为借口达致其政治目的。尽管美国声称其目的是为挑战中国的"过度海洋主张",但其论点在国际法上不能成立。美国相关行动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认定中国为其战略竞争对手,直接原因则是认为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影响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霸权。而域外大国和部分南海周边国家基于本国在南海的利益考量对南海航行自由行动表示支持,希望以此削弱中国对南海的管控。基于南海战略博弈的长期性,中国应从战略和具体层面采取综合应对举措。

    2019年06期 v.37;No.17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南海传统航线对维护南海权益的影响

    曲波;

    南海传统航线是官方和民间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对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权益有重要意义。在南海长期的航行中,航行者发现、命名南海诸岛,官方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这对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有确证作用,进而对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提供证据支持;南海传统航线中渔民长期持续的活动及官方的行为证明了南海很多地物是能够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证明了南沙群岛是一个地理、政治、经济实体,具有整体性,也为南沙群岛划定直线基线提供了依据,对我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有所影响。

    2019年06期 v.37;No.171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闻叙事学视角下中、美、菲三国自媒体平台南海话语对比研究

    朱燕;付海辰;朱庆卉;

    研究选取新闻叙事学分析视角,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描摹中国、美国、菲律宾自媒体平台南海话语的叙事动态发展过程。分析显示:三国自媒体平台选择了增强新闻真实性的多种语言策略,传递本国的立场和观点;注重叙事的宏观结构层面,便于公众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建构了有利于本国的叙事框架,争取公众舆论的支持;引导公众的南海话语理解,形成了支配性、协商式和反对式解读,并从中体现出了不同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2019年06期 v.37;No.171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的南海海疆意识

    刘国良;

    对中国海疆意识的溯源可以发现中国疆域文化并非"重陆轻海"而是"陆海一体",中国自古即有的南海海疆意识便是例证。而中国的南海海疆意识,属于对国家整体疆域认知中的海上疆土认知,是国家南海疆土所有权的核心内涵。国家在南海的治理方略、行政管理、对南海的掌控和行使管辖权体现了中国的南海海疆意识。而这种意识有助于创新南海维权思维范式、丰富南海维权理论研究的向度。

    2019年06期 v.37;No.17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4)

  • 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构建路径与核心架构

    王然;王崇敏;

    现阶段海南应设置专门的政府机构主导建设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待社会组织整体发展趋于完善,再尝试将维权援助的主导力量逐步转移到社会组织。海南应当把握好自由贸易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整体建设方向,突出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构建思路。自贸港应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维权资源,搭建信息化的市场资源流动平台促进市场援助资源配置,发挥公共资源的补充与扶持作用,同时对维权援助机构的保障性职责作出规定以保障援助效果。在自贸港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具体规则设计方面,海南应借鉴各地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对机构设置、援助内容、援助方式、援助对象范围作出合理安排。

    2019年06期 v.37;No.171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

    黄景贵;纪海芬;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这是海南自贸区与国内其他自贸区的最大差别。在分析海南自贸港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议的基础上,剖析了海南在开放型经济方面与国内外相关经济体对比的现状、差距与挑战,并通过国际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海南与国内国际先进经济体的建设差距,指明了改进与发展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海南营商环境、增加经济自由度、增强经济竞争力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大力促进海南自贸港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

    2019年06期 v.37;No.17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海南自贸区引才困境及广义人才引进机理研究

    郑远强;郭君;朱丽军;

    近年来,中国悄然进入了人口的"刘易斯拐点",伴随着人才争夺战的打响,各地政府由"人口红利"争夺转向了"人才红利"争夺战。自从习近平总书记"4. 13讲话"宣布海南省开始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后,海南省所推行的人才引进措施因同质化引发的困境,极大增加了"政策失灵"和"归零博弈"的风险。目前,海南自贸区仍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决定其人才引进政策不能走简单模仿的老路。推进人才引进政策的深化改革,打破狭义理念,积极探索广义人才引进新道路,即以用为核心,充分发挥人才效用,通过对人才引进战略、目的、策略、新动能、政府角色等关键要素进行包容性的广义化定位,确保海南自贸区赢得并释放"人才红利",促成人才由"引进来"向"主动来"的转变,实现人才引进效用的最大化。

    2019年06期 v.37;No.171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35)

  •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现代性的筹划及其未来

    郝志昌;

    人工智能在今天的广泛应用,不仅赋予了现代性新的问题域,也塑造了一条新的现代性自我筹划之路。人工智能引领的现代生产方式,以数字自动化的姿态运行自身,这种"自动性"的现代生产方式成为今天我们考量现代性的反射棱镜。现代性的一系列体系模态、组织原则、生存方式、价值原则等等,在人工智能时代都要通过这个反射棱镜去看世界,现代性因此也开始携带"自动性"的特质。然而,"自动性"的现代性同时也意味着"自反性"的现代性。现代生产方式倚仗人工智能毫无节制的发展,使得主体性原则呈现碎片化的风险,这种风险在根基上使现代性的合理筹划受到了戕害。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求我们考虑到对人工智能的驯服路径以及现代性的合理筹划方式,即自觉到"界限意识"的构筑。唯有如此,现代性才能以"自觉性"的方式达到成熟状态。

    2019年06期 v.37;No.171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价值理性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扶贫伦理认知

    李锋;

    乡村旅游扶贫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理念选择。价值理性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尊重乡村本身逻辑和秩序,工具理性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强调即时经济效益和手段效果。基于价值理性,乡村旅游扶贫伦理包括价值伦理、空间伦理、主体伦理、资源伦理、开发伦理、生计伦理等内容;应破解的关键矛盾包括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旅游脆弱与生计持续、资本利益和农户收益、资本强势和村民弱势等矛盾;其伦理遵从路径是明确乡村主体地位、保护乡村本底文化、实现乡村价值认同、模式选择自下而上、旅游项目乡村嵌入等。

    2019年06期 v.37;No.171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属性及对刑罚边界的影响

    孙靖珈;

    包括刑法在内的我国法律已经逐步作出规定,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就刑法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而言,其刑罚边界不无问题,因为传统的认识往往立足于其侵犯法益的类型,在"超个人法益"和"个人法益"中作出了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并不适当和准确,因为刑法其实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确立为行政犯,该罪并不具有典型的法益侵害性;根据法益保护理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性质上欠缺法益侵害性。因而不宜从法益的角度认识和分析该罪的刑罚边界。在社会风险增加的大环境下,有必要承认并正视该罪的行政犯属性,合理地调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成为犯罪的刑罚边界。

    2019年06期 v.37;No.171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长三角地区房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视角

    刘有章;徐颖;

    从商品房价格供求机制理论出发,选取经济发展、土地供给、人口需求、开发投资四个方面的因素构建房价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基于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别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房价影响因素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商品房价格间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因素是影响长三角地区房价波动的显著因素;长三角地区间房价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性。

    2019年06期 v.37;No.171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研究(12)

  • 剥削非正义的规范依据:不平等抑或不自由——约翰·罗默与杰弗·雷曼关于“马克思剥削概念”论争的一个考察

    徐如刚;

    剥削非正义的规范依据是约翰·罗默与杰弗·雷曼关于"马克思剥削概念"论争的核心议题。罗默认为,马克思的剥削概念包括"不平等交换"和"财产关系"两个定义,二者分别阐明了在消费品交换中形成的不平等占有和由生产资料决定的不平等占有。因而,剥削非正义的规范依据是不平等。雷曼认为,马克思的剥削概念应当是"包含强迫"定义,包括"未付酬劳动"与"结构性强迫"两个方面,因而剥削非正义的规范依据是不自由,罗默误解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罗默回应了雷曼的批判,但其观点不能容纳雷曼的批判,同时雷曼也存在理论困境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二者的论争虽与自由主义话语存在"亲缘"关系,但蕴含着马克思正义理论可能的规范进路,而这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2019年06期 v.37;No.171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现代“人民”概念的内在矛盾及其民粹主义建构

    孙经纬;

    现代"人民"概念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含义。民粹主义与民主一样,依靠"人民"、诉诸"人民",其首要任务就是建构出具有特定意义的"人民"。"人民"概念在"质"上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和在"量"上的包容性与排他性的紧张关系,为民粹主义建构"人民"提供了可能,也为民粹主义赢得政治话语权创造了空间。民主只有把"人民"拉回到政治话语的中心,化解"人民"概念的内在矛盾,才能消除民粹主义造成的民主危机。

    2019年06期 v.37;No.171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空间隔离”:当代文学书写的三重面影

    韩伟;胡亚蓉;

    作为"可变容器"的空间既具有自然层面与物理层面上的功能属性,也同时具备着生成文学想象的无限可能。当代文学依托现代空间经验的多元化、异质化,用空间重新阐释乡村与城市、物质与精神、实在与想象的意义世界,文章试图从"空间隔离"的视角折射出当代文学书写的三重面影。事实上,空间书写丰富多元的视角之下隐含的是一种单向度的隔离主义,空间的物理隔离表明了不同阶层的等级距离,流动的空间体验被凝固为话语权力,空间与资本和欲望结盟最后导致自身的畸变。当代文学的空间书写从不同角度绘制出了空间隔离的诸种形态,提醒大众警惕空间隔离的非正义性并以此寻求空间正义。

    2019年06期 v.37;No.171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当代“底层书写”的盲点、阈限与未来

    高志;

    当代"底层书写"成为文学热点,然而底层书写存在众多盲点,局限于题材、主体、写作空间的狭隘化理解,呈现单一化、类同化、虚假化、概念化和传奇化特征。底层书写有脱离底层、时代的倾向,沦为现代性、启蒙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和附属物,底层声音削弱甚至消失,成为他者的底层。问题优先、日常生活浅表化、零度写作、苦难极端化、寓言化、官方化和物化,这是底层书写的阈限或弱化的表征。扩大写作主体,拓展创作领域,培养新的写作主体,重视思想、形式双重维度,关注弱势文化空间,与新媒体接轨、更新写作模式,力避作品简单化和轻质化的思想内核及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才能提高书写质量,打牢底层文学未来发展的基础。

    2019年06期 v.37;No.171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海瑞诗《过水吼观湄丘公像》拾遗考

    乔红霞;

    本文查考了明清古籍和近现代海瑞文献收录海瑞诗情况,叙述了海南先贤张岳崧、莫书农、冯骥声、王国宪等对海瑞诗的鉴定、收藏、编刻过程,清道光刻本《湄丘集》附录《过水吼观湄丘公像》,是海瑞赋闲琼山时期创作且散落于海瑞集之外的一首佚诗。

    2019年06期 v.37;No.171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

  •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

    孙毅;

    隐喻决非不朽诗人的独创和专利,而是人类思维的共享特征,普遍涤荡于全世界各种语言之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装饰品,还是可用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强大武器。本文在扼要介绍当代隐喻学萌芽起步阶段的"概念隐喻学说"及其升级、优化的概念整合理论新进路的基础上,简明勾勒出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跨语言考究两翼维度,进而搭建起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当代隐喻学的跃世而生标志着曾作为一种貌不惊人的辞格之隐喻已彻底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窠臼,在真正意义上从屈居于附属地位的辞格跨越式地升格为独立的认知科学门类。国内学者应试图找出专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独特的当代隐喻学视角和见解,中西合璧,将西方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加大汉外对比的力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两方面留下国人深深的足迹。

    2019年06期 v.37;No.171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前最简方案时期词库演变及词库-句法接口研究

    刘拥军;毛眺源;

    词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学界重点讨论的热点之一。"生成语法词库"自创建开始,一直围绕词库-句法接口、句法-形态接口等的发展而不断修正。立足当前学界对词库核心问题的详细阐释,前最简方案不同理论时期词库架构的演变及词库-句法接口调整的动因,可以归结为语义角色、语义类型等对表征句法关系的重要作用,谓词、功能语类属性对论元选择的深刻影响。文章藉此详析词库架构与词库-句法接口理论修正中的各种疑点问题,为建构合理的词库理论做前瞻性探索。

    2019年06期 v.37;No.171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

  • 移动短视频:视觉文化表征、意识形态图式与未来发展图景

    林峰;

    移动短视频具有鲜明的视觉文化的气质与特征,它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基本认识图式和固有行为方式,蕴含着图像时代大众进行图像叙事、沉浸场景体验和建构新型社交的外在视觉表征,并且在资本与技术共谋下展现了一副大众实现权力置换、沦为数字劳工并陷入身份焦虑的意识形态图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消弭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合力构建互构共生的文化格局、重塑定位与角色是短视频亚文化发展的未来图景。

    2019年06期 v.37;No.171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9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媒体计算的中国形象“他塑”模型建构——以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为例

    张美云;杜振吉;

    作为国家话语体系重要维度的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包含自我认知与自我宣传,还包括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文化想象与现实观察的"他塑"形象,是由"自塑"与"他塑"共同合塑而成的。论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他塑"的一个重要渠道——社交媒体传播为突破,面向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探讨如何运用媒体计算技术,获取国外社交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呈现结果,构建"他塑"的中国形象可视化动态模型,做到知己知彼,并有针对性地以己之事实纠正他者之误读,为中国形象及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2019年06期 v.37;No.171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1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马来西亚华文报纸涉华新闻探究——以《星洲日报》为例(2018.1.1-2018.12.31)

    吴君静;

    华文报纸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也是华人本土信息发布、交流、沟通与发声的重要平台。本文以马来西亚发行量最高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作为个案,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为期一年的报纸进行归纳与整理,并针对典型新闻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涉华新闻的特点,并通过传播学理论、新闻采写细节、国际关系走势等剖析其构建特征,根据马来西亚华文报业的启示,对提升我国的海外声誉,扩大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出可行性建议,能更好地帮助中国进行国际形象塑造。

    2019年06期 v.37;No.171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总目次

    <正>~~

    2019年06期 v.37;No.171 16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征稿启事

    <正>1.本刊欢迎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本刊原则上不发表各类工作研究;不发表综述类、鉴赏类、书评类文章。2.本刊已经推出的常设专栏有"启示与理性"(主持人:张志扬)、"南海问题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赐稿。3.请按本刊要求做好论文的学术规范,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等(参见本刊已发表文章模式)。欢迎作者同时提供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收稿专用信箱:hdxbbjb@vip.126.com.三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的作者可另行处理。

    2019年06期 v.37;No.171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