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摘》网刊2024年第15期“哲学”栏目全文转载了《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刊发的聂锦芳教授的论文《诊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学术传统——以吴恩裕、黄枬森、张恩慈、熊子云为例》。马克思是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思想家,他的学说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关,对其本人生平、著述及其思想的研究也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专门的领域。文章回顾、总结和分析了吴恩裕、黄枬森、张恩慈、熊子云的学术历程和贡献,认为他们在研究中体现出的理性态度和学术规范、“哲学的科学化”建构、将人生经历融入哲学沉思、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等方式、思路及其成果,构成了中国马克思思想专业研究的学术传统,在当今时代值得倍加珍视。
聂锦芳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调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路向新颖而独到,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国内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供稿:肖 琴;审核:刘家诚)
阅读原文:诊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学术传统——以吴恩裕、黄枬森、张恩慈、熊子云为例